原标题:中国天楹:与中车株洲所、中车金控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8月1日,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关于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即日起,在广州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可申请提取本人及其配偶名下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
至此,广州成为首个落地“公积金支付首付款”政策的一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于7月21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及“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等内容。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认为,广州在四个一线城市中率先提出上述楼市新政体现了“调控自主权”。在7月高层会议后,未来一段时间,多部门将继续打出金融、土地、存量商品住房消化等政策组合拳,各地将结合本地实际适时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广州公积金可作首付款政策目前仅适用于新房;购房人非配偶关系但同为产权人,也可申请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
8月2日,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出台“公积金支付首付款”政策可以减轻购房人筹集购房首付款的压力,更好满足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协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减轻购房资金压力
自5月28日广州市发文提出“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房首付款”后,时隔两月,这一政策终于落地实施。
《通知》指出,新政是为落实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穗府办函〔2024〕38号)要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减轻缴存人购房资金压力,经广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通过。
根据新政实施细则,购房人及其配偶(以下统称“申请人”)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完成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后,可按合同约定申请将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划转至购买房屋所属项目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账户,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购买同一套住房,申请人各可提取一次购房首付款。
与此同时,新政实施细则指出,提取首付款不影响以该套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时的可贷额度计算,已提取的首付款金额仍可作为公积金账户余额用于计算以该套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时的可贷额度。此外,《商品房买卖合同》被撤销、被解除或被确认无效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向预售资金监管部门申请退款,该部门核准同意后,监管账户银行将购房人支付首付款的住房公积金原路退回至账户。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热点问题解答中明确,购买二手住房不能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但购房人已购买一套住房并以该套住房正常提取住房公积金,现计划再购买一套新建商品住房,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新购住房的首付款。
“金九银十”即将到来
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认为,此次广州新政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收入稳定、有一定公积金积存额人群的购房、换房需求。在广州之前,全国支持“公积金支付首付款”的省会城市仅有沈阳,执行该政策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广州新政落地速度、力度再次领跑四大一线城市。在下半年传统楼市旺季(‘金九银十’)来临之际,各类政策组合拳或持续释放。”
事实上,广州市已在今年5月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涉及限购政策优化调整、信贷政策优化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调整完善等措施。其中,对于贷款购买首套房的居民家庭,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取消利率下限。与此同时,非广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住房限购区域购房,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证明的年限要求从2年调整至6个月(即半年)。
据广州中原研究发展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广州新建商品住宅供应量约21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网签量约31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成交金额同比下降28%至约1214亿元,成交均价为3812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3%。二手房方面,上半年整体成交面积约502万平方米,成交均价为29085元/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份新政出台的刺激下,广州新房、二手房市场成交表现均有所改善。据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统计,6月(统计周期为5月26日至6月25日),广州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0456宗,环比增长33.4%,是今年以来首个网签量破万的月份,也创下自2023年4月以来新高,网签面积约105.92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4.13%。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6月,广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7623套,环比增长47.76%;成交面积83.48万平方米,环比增长49.02%。
当前,5月新政的刺激效应已逐渐减弱,7月楼市热度有所降温。阳光家缘数据统计显示,7月,广州新房住宅网签套数总计5134套,环比下降32.7%,网签面积612763平方米,环比下降26.6%。据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统计网上配资查询,7月(统计周期为6月26日至7月25日),广州二手住宅网签10034宗,环比下降4.04%,网签面积101.24万平方米,环比下降4.42%,但依然处于2021年5月以来的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