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徐凝经过庐山,远远望见一条白练悬垂而下,水花似银,他一时兴起,就写了一首诗:
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他写的正是《庐山瀑布》,无奈的是,“诗仙”李白经过庐山时也曾写过一首《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只是因为李白在群山之间多“望”了一眼,从此他的诗千古流传,至于徐凝的诗,到了宋代,直接被苏轼写诗点评为“抄袭”: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东坡这话说得太过刻薄,要说起“抄袭”,他也曾抄袭唐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一、“唐词宗祖”
唐诗宋词。
诗在唐代就达到巅峰,后世无以为继,无论是在气象格局、抒情言志,都无法超越,所以到了宋朝,文风一变,就成了“长短句”,也叫词。
词在宋代达到巅峰,所以一说起词,大家就想起“宋词”,其实在唐朝时,文人们就开始写词,晚唐时期的温庭筠还成了“花间词”的鼻祖。
在更早些的时候,唐人张志和写过一阙《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短短27个字,却描摹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
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眼前有白鹭飞过,溪流两岸开满红桃,雨中青山,江上渔舟,舟上渔夫,微风细雨中,自然有一股自立于天地间的从容与豁达。
这首词,向来被后世推崇,现代作家施蛰存甚至在他的文章《张志和及渔父词》中,把这首词为“唐词宗祖”。
在这首词之后,很多文人都曾争相模仿,就连苏轼,都写过一首《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有宋一代,苏轼词作超群,但这一首,“抄袭”得太明显了,几乎就是“原文照搬”,在意境上,虽然他在努力靠近,但还是不如原作。
二、淡泊宁静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写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国的文人,向来推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世事纷繁复杂之下,很多文人都有归隐山林的念想。
所以有了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有了孟浩然的“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甚至到了苏东坡时,他还在词里写过: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张志和的《渔歌子》,让人惊叹的就在于意境高远。
张志和,原名张龟龄,他的哥哥叫张鹤龄,一听就是祥瑞的名字。
《庄子》里曾讲过一个“龟”的故事:楚王派人来请庄子出仕,庄子就对使者讲——
我听说啊,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多年,楚王把它装在神龛里,供奉在庙堂之中,你们说,乌龟是希望死了之后留下一堆骨头被供奉起来,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涂中拖着尾巴游玩?
使者回答:那肯定是愿意活着“曳尾泥涂”啦。
庄子哈哈一笑:是啊, 你们回去吧,我也想拖着尾巴在泥涂里游玩。
或许,从名字里就能看出,张龟龄内心越是向往着安闲垂钓的生活。
但在当时,16岁的张龟龄已经明经及第,他把策书献给唐肃宗,唐肃宗非常欣赏,于是给他赐名:志和。
他曾官拜侍诏翰林(跟李白差不多,李白当年也是翰林学士),可见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在他父亲去世后,张志和辞官回乡,从此他就开始远离官场,过上了隐逸的生活,他自称“烟波钓徒”,号“玄真子”。
在老家乡下,哥哥张鹤龄为他盖了几间房舍,从此他经常乘舟到江中垂钓。
据说,当时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与张志和交好,他觉得张志和的小船太过破旧,就想给他换一条新船,结果张志和直接拒绝,他说:
“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足矣。”
东西旧一些不要紧,自己喜欢就好。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志和平淡谦和的心趣。
三、结语
唐朝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意境深远,但难免有些孤寒,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凉飕飕的。
报道称,这名官员表示,当前民主党没有与俄罗斯进行任何谈判,但必须有人开始谈判,以令俄乌“达成某种协议”。当被问及开启谈判的人是不是特朗普时,他给出了肯定回答。
而张志和生活于溪边,他曾写了很多“渔歌”,在他的笔下,一切都那么从容与柔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过,飘荡着桃花的溪水中,肥美的鳜鱼游来游去,斗转星移,人心安闲。
这样的生活最安全的实盘配资,谁不向往呢?